大多数鸟类逃离北部地区到温暖的地方越冬似乎是合乎逻辑的,比如每年迁徙到热带地区。它们勇敢地离开家园,每年两次跨越惊人的距离,表明他们不留在当地忍受咆哮的暴风雪和极寒温度而选择艰辛的迁徙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也有些鸟类会克服似乎无法克服的困难,选择直面冬天。它们能做到这一点引起我们的敬畏和好奇,因为这需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保持体温,一般在105°F(40.5°C)左右才能保持鸟类的基本生存。北方人类的基础体温为98.6华氏度(37摄氏度),因此我们在冬天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保持足够的温度,以便能够正常工作生活,任何人在零下30华氏度(-34摄氏度)下赤脚行走都会在几秒钟内证明这一点。 

  冬天要克服的第二个问题是寻找食物。对大多数鸟类来说,食物供应在冬季会大大减少,而此时却正是它们最需要食物来提供热量来保暖的时候。 

  人们可能会想,鸟类是否天生就具有一种神奇的冬季生存技巧。回答很简单:它们没有。它们解决冬季生存问题的方法很多,往往是同时做很多事情。尽管一些物种也许已经进化出了某种专有技能,但大多数鸟类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最大限度地摄入热量,同时尽量减少消耗热量。 

金冠戴菊(Golden-crowned Kinglet, Regulus satrapa)

    

  


    
  鉴于这种娇小的针叶林精灵的袖珍体型      (      大约是山雀重量的一半      )      ,它们可以说是温血动物冬季生存的终极奇迹。与山雀不同的是,金冠戴菊几乎只吃昆虫作为食物,然而它们太小了,无法处理一些较大的食物,比如装满蛹的蚕茧。戴菊不像山雀那样在树洞中筑巢,因此也不太会进入树洞过夜。因此,无论在食物输入和热量保持方面,金冠戴菊似乎都面临挑战。然而,我在缅因州的冬季森林里,在零下30°F的温度下,确确实实见到过它们。
  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来试图说明这些小戴菊是如何度过冬天的,比如在松鼠窝里过夜。但跟踪了它们很多冬天,我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我观察到的金冠戴菊成群活动,大约有六只左右,经常和山雀混群,但我始终无法找到它们在哪里过夜,也无从知道它们是如何过夜的。当我最后一次见到它们时,天几乎一片漆黑,然后它们突然消失了。它们会消失在我最后一次见到它们的地方吗?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一天晚上,我看见四只小戴菊消失在一棵松树上。那天晚上晚些时候,我带着手电筒,非常小心地爬到树上,发现一个小树枝上有四只金冠戴菊,头朝里,尾朝外,挤成一团。其中一只短时间把头伸出来,很快又缩回去,表明它们能够保持温暖,而不是被冻僵了。     
利用彼此作为热源,作为减少自身热量损失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巧妙的策略,因为这样可以减轻这些鸟类在一天结束时寻找并返回合适的庇护所时所带来的额外痛苦。他们结伴旅行,聚在一起,成了彼此的庇护所。     

  


    
金冠戴菊(Regulus satrapa)     

    
摄影:刘建国     
美国中部     
摘译自康奈尔实验室专刊     
原文作者: Bernd Heinrich
插图绘制: Megan Bishop

  来源

  观鸟者(刘建国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