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缩短了游客与展品之间的距离;他们是一群文化使者,让临汾更有温度和厚度……”今年春节假期,临汾市博物馆招募学生、家长志愿者担当讲解员的工作,他们高超的语言、专业的讲解得到游客好评。
让历史有画面感
“大家现在来到的是‘远古足迹’展厅,我是今天的讲解员刘子予,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1月21日9时许,市第一中心学校355班学生刘子予一“上岗”,便接待了我市4名学生游客。刘子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了从“丁村文化”到“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让一件件国宝级文物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具有了鲜明的时代印迹。
在刘子予身旁,父亲刘晋阳一直微笑着给她打气,还不时与游客幽默互动。这对父女是该馆志愿讲解员“搭档”,深受游客喜爱。作为市第一中心学校物理教师的刘晋阳,深知父亲陪伴对于女儿成长的重要性,自从2019年女儿成为该馆的一名小小志愿者后,他每个周末都陪伴女儿来到这里,充当女儿的“活字典”,在讲解中渗透历史文化故事,让她的讲解更加生动有趣。
“仪态自然”“言语流畅”“讲解有画面感”……四年间,刘子予共作讲解服务130余天,讲解300次以上,公益服务上千位游客。从第一次面对游客的忐忑不安,到侃侃而谈临汾文物的内涵及意义,刘子予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大方。尤为可贵的是,她从一名理科生成功转化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我市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我会以更好的服务和更完美的讲解,向游客展示源远流长的临汾文化,为我市的文旅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春节假期过后,刘子予有了更高的目标。
让文物“讲”活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会存放到哪里?”
“对,存钱罐。眼前这个瓦器,汉朝时叫‘扑满’,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变成小朋友们今天使用的存钱罐。”
……
1月26日15时许,在该馆“千秋平阳”展厅里,市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益波提问式的讲解,给学生游客很强的代入感。博物馆是很好的“教育场”,每次接待学生游客时,王益波都会依据学生年龄适时讲解二十四节气以及炎黄五帝、晋国历史背景等知识,激发学生的文史学习兴趣。
在王益波看来,当一名文博志愿讲解员,把家乡的历史文化推介给各地游客,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为此,他沉入文物典籍,努力挖掘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在讲解工作得到肯定的同时,他还结识了各界文化人士,既有知名专家,又有民间学者,相互交流学习,从中受益匪浅。
在王益波的带动和影响下,该专委会的其他人员也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近年来,他们先后深入汾泽社区、临汾八中、临汾公路管理段等,在开展心理科普及家庭教育亲子公益活动的同时,鼓励家长和孩子参加志愿服务,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快乐成长。
让文脉传承延续
“第123次,体验不一样的兔年春节。”1月24日,山西传媒学院返乡大学生张浩刚吃过午饭,便来到市博物馆做起了讲解。
“陶寺早期的房屋如何保暖?”“土地分层是怎样形成的?”……张浩在讲解过程中,将博物馆知识与地理学习结合在一起,无形中上升为一场科普讲座。游客听得入迷,一位家长还和他握手,“讲得很好,给我和孩子上了一堂科普课。”
转眼之间,张浩在博物馆做讲解服务已有半年了。从夏天到冬天,张浩接待过各种各样的游客,了解到不同游客对文物的不同感受。春节假期,张浩除了在该馆做志愿讲解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该馆的整理文稿、培训志愿者、前台接待等工作。每当听到客人的鼓励和肯定时,他就为传播临汾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这是一种文明的传承,让他更有文化自信,带给他无法衡量的精神愉悦。
“今年暑假,我还要到这里当志愿讲解员。我愿成为那一抹‘志愿红’,践行志愿精神,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服务家乡、回报社会。” 张浩说。